常见种类(二)
常见种类之<十一>

1、翘嘴鳜:翘嘴鳜在我国南至广东、北至黑龙江的所有大型水体都有分布,尤以长江中下游最常见,现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等地已开展人工养殖,但苗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。
2、大眼鳜:大眼鳜的眼较大,上颌后端不达眼后缘,喜栖息于江河、湖泊的流水环境,性凶猛,以鱼、虾为食,最大个体可达5斤左右,肉味鲜美,少细刺,为名贵淡水鱼类。
3、斑鳜:斑鳜的头部有暗黑色小圆斑,体侧有大量环形斑,江河、湖泊都能生活,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,喜栖息于流水环境,个体不大,一般体长100~300毫米,产量不高。
4、波纹鳜:波纹鳜生活在水质较好的江河中,分布在长江、珠江等水系,常栖于河底石缝、水草丰盛的缓流中,喜食小鱼及其他无脊椎动物,个体小,常见体长100~150毫米。
5、长体鳜:长体鳜较细长,头尖长,下颌突出,犬齿成单行,生活于江河缓流地区,湖泊中较少,分布于湖南、福建、广西各水系,个体小,数量少,一般体长100~200毫米。
原文出自《桂鱼和鳜鱼有什么区别?》
常见种类之<十二>

1、翘嘴鳜:翘嘴鳜在我国南至广东、北至黑龙江的所有大型水体都有分布,尤以长江中下游最常见,现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等地已开展人工养殖,但苗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。
2、大眼鳜:大眼鳜的眼较大,上颌后端不达眼后缘,喜栖息于江河、湖泊的流水环境,性凶猛,以鱼、虾为食,最大个体可达5斤左右,肉味鲜美,少细刺,为名贵淡水鱼类。
3、斑鳜:斑鳜的头部有暗黑色小圆斑,体侧有大量环形斑,江河、湖泊都能生活,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,喜栖息于流水环境,个体不大,一般体长100~300毫米,产量不高。
4、波纹鳜:波纹鳜生活在水质较好的江河中,分布在长江、珠江等水系,常栖于河底石缝、水草丰盛的缓流中,喜食小鱼及其他无脊椎动物,个体小,常见体长100~150毫米。
5、长体鳜:长体鳜较细长,头尖长,下颌突出,犬齿成单行,生活于江河缓流地区,湖泊中较少,分布于湖南、福建、广西各水系,个体小,数量少,一般体长100~200毫米。
原文出自《桂鱼是什么鱼?》
常见种类之<十三>
1、翘嘴鳜:翘嘴鳜在我国南至广东、北至黑龙江的所有大型水体都有分布,尤以长江中下游最常见,现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等地已开展人工养殖,但苗种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。
2、大眼鳜:大眼鳜的眼较大,上颌后端不达眼后缘,喜栖息于江河、湖泊的流水环境,性凶猛,以鱼、虾为食,最大个体可达5斤左右,肉味鲜美,少细刺,为名贵淡水鱼类。
3、斑鳜:斑鳜的头部有暗黑色小圆斑,体侧有大量环形斑,江河、湖泊都能生活,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,喜栖息于流水环境,个体不大,一般体长100~300毫米,产量不高。
4、波纹鳜:波纹鳜生活在水质较好的江河中,分布在长江、珠江等水系,常栖于河底石缝、水草丰盛的缓流中,喜食小鱼及其他无脊椎动物,个体小,常见体长100~150毫米。
5、长体鳜:长体鳜较细长,头尖长,下颌突出,犬齿成单行,生活于江河缓流地区,湖泊中较少,分布于湖南、福建、广西各水系,个体小,数量少,一般体长100~200毫米。
原文出自《桂鱼吃什么食物?》
常见种类之<十四>
1、斑鳖:斑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别称斯氏鳖、太湖鳖等,生活于江河湖沼中,以水生动物为食物,数量稀少,极其珍贵,全球已知的仅3只,苏州动物园2只、越南同莫湖1只。
2、中华鳖:中华鳖别称水鱼、甲鱼、团鱼等,在我国广泛极为分布,常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淡水水域,有上岸进行日光浴的习性,主要以鱼、虾、软体动物等为食,多在夜间觅食。
3、山瑞鳖:山瑞鳖别称山瑞、瑞鱼、甲鱼等,外形呈圆形且与中华鳖非常相似,喜欢生或在石山区的小溪石缝中,故有“山珍”之誉,主要以软体动物、甲壳动物、鱼虾等为食。
原文出自《甲鱼吃什么食物?》
常见种类之<十五>
1、土鲮:土鲮是生活在热带、亚热带的鱼类,以植物为主要食料,常以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石块等上面刮取着生藻类,也包括硅藻、绿藻及高等植物的碎屑、水底腐殖质等。
2、麦鲮:麦鲮为底栖鱼类,喜活水,善跳跃,常靠近岸边觅食,个体大,适应性强,无论在水库、湖泊、池塘、江河中都能生长,耐低氧和抗病能力较强,抗寒能力高于土鲮。
3、泰鲮:泰鲮是从泰国引进的鲮鱼,别称露斯塔野鲮、泰国鲮等,鳞片有红色半月牙斑纹,眼与鳍为红色,以有机碎屑、藻类、水生植物等为食,也吃麦麸、米糠和配合饲料。
原文出自《鲮鱼是海鱼还是淡水鱼?》
常见种类之<十六>
1、土鲮:土鲮是生活在热带、亚热带的鱼类,以植物为主要食料,常以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石块等上面刮取着生藻类,也包括硅藻、绿藻及高等植物的碎屑、水底腐殖质等。
2、麦鲮:麦鲮为底栖鱼类,喜活水,善跳跃,常靠近岸边觅食,个体大,适应性强,无论在水库、湖泊、池塘、江河中都能生长,耐低氧和抗病能力较强,抗寒能力高于土鲮。
3、泰鲮:泰鲮是从泰国引进的鲮鱼,别称露斯塔野鲮、泰国鲮等,鳞片有红色半月牙斑纹,眼与鳍为红色,以有机碎屑、藻类、水生植物等为食,也吃麦麸、米糠和配合饲料。
原文出自《鲮鱼是什么鱼?》
常见种类之<十七>
1、土鲮:土鲮是生活在热带、亚热带的鱼类,以植物为主要食料,常以下颌的角质边缘在水底石块等上面刮取着生藻类,也包括硅藻、绿藻及高等植物的碎屑、水底腐殖质等。
2、麦鲮:麦鲮为底栖鱼类,喜活水,善跳跃,常靠近岸边觅食,个体大,适应性强,无论在水库、湖泊、池塘、江河中都能生长,耐低氧和抗病能力较强,抗寒能力高于土鲮。
3、泰鲮:泰鲮是从泰国引进的鲮鱼,别称露斯塔野鲮、泰国鲮等,鳞片有红色半月牙斑纹,眼与鳍为红色,以有机碎屑、藻类、水生植物等为食,也吃麦麸、米糠和配合饲料。
原文出自《鲮鱼吃什么食物?》
常见种类之<十八>
1、大口黑鲈:大口黑鲈是一种淡水鱼类,别称加州鲈鱼,原产美国,上世纪80年代作为海鲈鱼的替代品种引入国内,市场上的淡水鲈鱼多数是这个品种。
2、河鲈:河鲈是生物学上的鲈鱼,别称赤鲈、五道黑等,按照生物学的定义只有这种鲈鱼才能被直接称作“鲈鱼”,在国内只在新疆有自然分布的种群。
3、松江鲈鱼:松江鲈鱼别称松江四鳃鲈,为近岸浅海鱼类,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,性成熟后再入海产卵,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。
4、尖吻鲈:尖吻鲈别称金目鲈、盲鰽等,分布在在非洲的河系及亚洲、澳大利亚的沿海、河口,在东南亚、澳大利亚、台湾、海南、广东等地都有养殖。
5、大眼狮鲈:大眼狮鲈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重要游钓鱼类和经济鱼类,在加拿大其产量占淡水鱼中的第二位,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100多年的养殖历史。
6、海鲈鱼:海鲈鱼在海洋中的分布比较广泛,太平洋和大西洋都有分布,其中日本海、黄海、渤海是主产地,美国的西海岸和南美的秘鲁渔场也有出产。
原文出自《鲈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?》
常见种类之<十九>
1、大口黑鲈:大口黑鲈是一种淡水鱼类,别称加州鲈鱼,原产美国,上世纪80年代作为海鲈鱼的替代品种引入国内,市场上的淡水鲈鱼多数是这个品种。
2、河鲈:河鲈是生物学上的鲈鱼,别称赤鲈、五道黑等,按照生物学的定义只有这种鲈鱼才能被直接称作“鲈鱼”,在国内只在新疆有自然分布的种群。
3、松江鲈鱼:松江鲈鱼别称松江四鳃鲈,为近岸浅海鱼类,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,性成熟后再入海产卵,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。
4、尖吻鲈:尖吻鲈别称金目鲈、盲鰽等,分布在在非洲的河系及亚洲、澳大利亚的沿海、河口,在东南亚、澳大利亚、台湾、海南、广东等地都有养殖。
5、大眼狮鲈:大眼狮鲈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重要游钓鱼类和经济鱼类,在加拿大其产量占淡水鱼中的第二位,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100多年的养殖历史。
6、海鲈鱼:海鲈鱼在海洋中的分布比较广泛,太平洋和大西洋都有分布,其中日本海、黄海、渤海是主产地,美国的西海岸和南美的秘鲁渔场也有出产。
原文出自《鲈鱼吃什么食物?》
常见种类之<二十>
1、尼罗罗非鱼:尼罗罗非鱼原产于非洲东部、约旦等地,具有生长快、食性杂、耐低氧、个体大、产量高、肥满度高等优点,在我国许多地区可单养或作杂交亲鱼用。
2、奥利亚罗非鱼:奥利亚罗非鱼原产于西非尼罗河下游和以色列等地,比尼罗罗非鱼耐寒、耐盐、耐低氧、起捕率高,另外与尼罗罗非鱼杂交能产生全雄性的罗非鱼。
3、红罗非鱼:红罗非鱼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突变型杂交后代,生长快,杂食性,繁殖力强,广盐性,疾病少,个体大,在广东很受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欢迎。
4、莫桑比克罗非鱼:莫桑比克罗非鱼原产于非洲莫桑比克纳塔尔等地,但因引进过程中忽视提纯育种工作而造成了品种退化,这种罗非鱼目前只能用作杂交时的母本。
5、奥尼罗非鱼:奥尼罗非鱼是奥利亚罗非鱼雄鱼和尼罗罗非鱼雌鱼的杂交种,生长快,雄性率高达93%,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且起捕率高,现为罗非鱼主要的养殖品种。
6、福寿鱼:福寿鱼是莫桑比克罗非鱼雌鱼和尼罗罗非鱼雄鱼的杂交种,具有杂食性、疾病少、生长速度快、产量高等优点,但因体色黑且含肉率低影响其养殖和推广。
原文出自《罗非鱼是海鱼还是淡水鱼?》